焊条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焊条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两岸交流进入80后世代紧张戒备化为乌有图片

发布时间:2020-01-15 00:50:09 阅读: 来源:焊条厂家

两岸交流进入“80后”世代:紧张戒备化为乌有

台海网7月26日讯 7月盛夏,两岸青年交流呈现火热景象:3日,“两岸青年志工陕西行”活动在西安启动;4日,教育部组织的2010年台湾青少年健美操代表团训练交流活动在南京启动;5日,“2010年海峡两岸青年联欢节·中医药传统文化研习营”在福州开营;6日,全国台联2010年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在北京举行开营仪式;12日,2010年两岸大学生研习营暨青年论坛开幕式在北京举行……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访发现,在这些活动中,“80后”台湾年轻人的身影引人注目,他们已渐渐成为两岸交流活动中的生力军。

“以前关于大陆与台湾的历史都是听来的,当我认识越来越多的大陆青年朋友,我想慢慢他们会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会拥有越来越多的共同的社会记忆,到那时大陆就真正与我们密不可分了。”台湾政治大学“80后”大学生曾国勋说。

“两岸青年交流工作目前已有相当进展,但需要克服的障碍还有很多。”台北大学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郑又平副教授认为,两岸青年学子的交流应该是两岸未来和平发展构建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在两岸关系新形势下,有必要进一步强化。

于互动中磨合

“来参加夏令营之前,台湾的老师同学告诫我,这可能是‘统战团’,要做好心理准备,不要起冲突。”台中男孩曾国勋说,预设的这几分紧张戒备在和北京的大学生志愿者交流时化为乌有,“我们聊天、玩游戏,发现彼此有很多相似的东西,很快混在一起。”

“两岸同胞之间经过了几十年分隔,加上李登辉、陈水扁等人将近20年的意识形态灌输,现在的台湾‘80后’世代确实具有一种相对较为独特的台湾人的自我认同感,他们对大陆的认识和政治认同与一些大陆的朋友是有所区隔的。要在短时间内把过去他们成长年代里所接收到的信息全部归零,不是容易的事情。”郑又平说。

郑又平从2005年起每年参与组织台湾年轻人来大陆参访交流,由此接触的台湾学生有上千名。他认为,从2000年至今,大陆通过台联、海协会、台盟、宋庆龄基金会以及各个综合大学等,多管道地推动台湾大学生赴大陆参访、交流、联谊,取得相当大的进展。据他粗略估计,这一系列工作影响的台湾年轻人不少于10万人次。

但从整体看,真正踏上大陆土地的台湾学生还是少数。郑又平观察发现,每100个台湾青年里,平均只有10至15个曾经有机会去大陆或者接触大陆的同辈。

“八九成的台湾青年根本没接触过大陆,不了解大陆,他们对大陆的印象都来自传媒所播放的信息。而台湾传媒又分蓝绿,亲绿媒体对大陆形象的描述往往失之偏颇。当然可以想见,两岸青年交流工作需要跨越的障碍还有很多。”郑又平说。

生于台北、大部分时间成长在台南的昆山科大学生罗健豪告诉记者,早在5年前,他就萌生了来大陆看看的愿望,但“听说大陆厕所没有门、扒手很多”等因素,使他的“登陆”计划一再延宕。在他看来,时间安排、资金问题和岛内“大陆这个不好那个不好”的一些说法,阻挡了很多台湾学生的“登陆”步伐。

今年暑假首次来到大陆后,罗健豪的观感在“80后”台湾青年中颇具代表性:对大陆近些年来的建设成就表示赞叹,很快与大陆青年学子交上朋友,同时对大陆一些地方乱按喇叭、乱插队等现象表示反感。

郑又平认为,台湾青年来大陆,改变了他们过去对大陆发展的错误认知,也会让他们重新审视内心的中华文化基因,加深身为中华民族一份子的认同感。但参访经验因地区而异,或多或少会让台湾的年轻人在感受到自己与大陆同文同种的同时,也感受到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的歧义点与落差存在。

“这几年,大陆的公民素质已经有了相当的进步,而这也是某些两三度参访活动的学生都愿意肯定的现象。”郑又平说,随着时间的推进,台湾青年对于两岸关系不论是经贸文化还是政治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都越来越采取积极正面的评价态度。

共同的社会记忆

今年暑假,台南科大女生赖姵如第二次踏上台胞青年夏令营之旅。问她为什么有兴趣来福建“故地重游”,她说特别喜欢在福建遇到去年认识的好朋友,感受一种“老友相逢”的亲切和快乐。

与此同时,她也规划着,明年研究生毕业后来大陆开创一片天地。就读音乐系的她告诉记者,台湾这方面的市场已经饱和。去年第一次来到大陆,她就感觉在大陆做音乐培训中心前景不错,今年更确认了这种想法。“到时可以带动学弟学妹一起来大陆,大家的就业就都不用发愁了。”

“朋友”和“就业”,这是“80后”台湾女孩赖姵如“登陆”之前不会与大陆联系在一起的两个关键词,如今却是她重新用“两岸视角”审视后认真规划的一部分。

“在台湾感觉对大陆的资讯不多。第一次来大陆参加夏令营,认识了很多大陆朋友,也让我认真考虑未来在大陆发展的可能性。”台湾慈济大学“80后”男孩蔡侑家说,在北京、福建参访了10多天,仍感觉意犹未尽,未来还会继续“登陆”。

“我个人观察,两岸青年面对面交流互动的时候,在不到1分钟的时间内,双方就如同好友老友一般亲密交谈,通常都会交换线上、网上联络的邮箱与管道,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往往会引申到新的校园社交网络。”郑又平说,青年人的沟通交流是有血有肉、活泼生动的,往往透过这种交流,两岸青年人在心理就连接在一起了。

“以我过去的经验,每年寒暑假组织一两百位学生来大陆参访,和很多学校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台湾学生认识到大陆的发展现状与潜能,更让台湾年轻人能够第一手接触到同一辈的大陆年轻人,理解大家在想什么、努力什么,对中国的未来有什么样的愿景。”他说。

在郑又平看来,透过情感的连接,才能更迅速地让台湾“80后”世代对大陆产生更深一层的情感,当年轻人超越彼此的沟通障碍,他们开始看到自己在大陆未来生涯发展的可能性,真正体会到两岸共生共荣、唇齿相依的关系,才不会置身事外。

“两岸交流将对台湾青年个人未来求学、就业的生涯规划产生极大影响,他们将开始认知到中国大陆是可以积极考虑的选项与舞台。与此同时,大陆的参访经验让他们重新思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性。”郑又平说。

全国台联2010年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31团团长、台南市乡土教育推动委员兼讲师蔡玉枝上世纪80年代曾在金门看望士兵时,对“共军”喊过话,如今她带着台湾青年来大陆已做过多次交流活动,而她的儿子也在大陆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她说:“现在两岸交流氛围日渐宽松,希望台湾年轻人不要像过去那样受到意识形态的干扰,而是多来大陆走走看看,对他们来说这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毫无疑问,两岸的经济会越来越近。现在最关键的是,我们是否有共同的社会记忆。”曾国勋认为,夏令营中他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很多大陆年轻朋友,彼此的联系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这是彼此培养共同的社会记忆的开始。

打造两岸“希望工程”

“我们互相交流,就是大陆要看看台湾好在哪里,台湾要看看大陆‘厉害’在哪里。两岸要多交流,要懂得欣赏对方的优点。有些事情不是绝对的对和错,而要看时间和事实的验证。”26岁的罗健豪说。

“有时候看那么多资料,不如实地走一趟,而且现在交通也方便了,坐飞机很快就到了。”罗健豪说,“我们两岸年轻人好好交流,关系就会渐渐友好。总有一天,大家会慢慢地融合在一起。”

郑又平认为,目前两岸经贸发展已经取得巨大进展,下一步涉及政治层面的内容能否成功,最大关键在于两岸人民能否有共同的认同感。以现状看,这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要从共同的文化认同入手,搭建一个扎实且顺畅的平台。

“台湾大学生在经历过大陆的参访学习之旅后,至少可以学着尊重双方的歧议,求同存异。他们或许不认同中国大陆政治体制现状,但并不代表他们完全不尊重或者全盘否定现存经济体制在大陆崛起过程中所扮演的功能性角色。”郑又平认为,在两岸关系的新形势下,两岸青年交流活动有必要进一步强化。

“此次带台湾学生到内蒙古做交流活动,除了地理景观的震撼以外,内蒙古少数民族对整个大中华的认同感,以及大陆的广阔、丰富、多元,对台湾年轻人冲击很大。”郑又平谈到这个月带学生到北京、内蒙古所做的交流活动,认为两岸青年交流活动可以从相对集中在北京、上海、厦门等城市逐步拓展到大陆其他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

郑又平认为,可以借助台湾很多大学的公益社团,结合大陆大学生的暑假社会实践工作,让两岸年轻人一起到云南、贵州、广西、内蒙古、甘肃、陕西等地方,投入农村、投入山区、投入少数民族地区奉献爱心,体会基层社会的需求,认识真正的大陆社会。

郑又平说,目前台湾只允许极少数大陆交换生来台湾,未来如果台湾政策开放的话,大陆方面应多鼓励年轻人来台湾求学,同时要更积极地向台湾高中生和大学生招手,鼓励他们到大陆各高校做交换生或研究生。来台湾投资的大陆企业,以及在大陆投资的知名台湾企业,也可以提供两岸年轻人到各自地方实习的机会。“尤其是,如果台湾学社能进入大陆的工作职场实习,这是更有效、更有利的一种交流管道。”

此外,郑又平建议,在校生交流以外,对已经开始工作的社会青年的交流也不妨同步开始推动,可以透过各个职业团体做专业上的交流。

“在所有这些交流里面,唯有当台湾青年看到两岸‘同文同种’四个字真正在生活上实践,他们才会进一步体验到两岸密不可分的关系。”郑又平说,今天的青年就是未来的民族栋梁,推动两岸青年交流,就是要让未来两岸社会的中坚分子拥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和认同,共同打造两岸和平发展的“希望工程”。

性感翘臀

丝袜的诱惑

性感大胸美女图片

黑丝袜诱惑